被阅读1685次,日期:2016-09-30 16:31:59
2015年9月30日,随着长度3.5千米的10千伏高压线缆通过耐压测试、变电站设备调试完成,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项目综合布线工程完成,具备供电条件,这标志着“天眼”的神经系统已经成型,FAST工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FAST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山区洼地作为台址,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美国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观测面积(扩建后口径为350米)大幅增加,灵敏度提高了2.25倍。
据了解,该项目的综合布线工程由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主要包括内网高低压配电、测控网络及安防工程等。共在46万平方米的作业面上铺设各类线路450千米,设置核心节点及分支节点控制箱2226个,为“天眼”打造了“神经”和“血管”系统。
为了达到最佳的观测效果,这个望远镜坐落在偏远山区,以便远离电磁干扰。中建二局在施工过程中,碗口粗的电缆和数百斤的设备只能靠人力搬运,峭壁上的打孔、挖槽也必须要用人力一寸一寸开挖。
其实,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都是观测宇宙天体的重要工具,但不同于其他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因此,FAST的工作不是“看”,而是“听”,依靠500米口径的“大耳朵”来“收听”太空深处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近年来,我国陆续建成了5座射电望远镜,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不过,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比较有限。而FAST的“锅盖”长达500米,探测异常灵敏。科学家打比方说,即便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也逃不过FAST的探测。
根据计划,FAST首批观测目标将锁定在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边缘,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这也意味着,我国可以正式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FAST在贵州平塘县正式启用,从此将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