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市财政局积极安排科协事业经费,努力保障科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等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郑荆陵:近年来,市财政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科普专项活动经费,支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且逐年增长。同时,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2013年,市财政局安排市直科普项目经费90万元,开展12项科普宣传教育专项活动;追加市直科普经费83万元,创建企业专家院士工作站和组织院士专家荆州行活动,服务“壮腰工程”;争取中央补助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资金,对科技馆进行维修改造,力争将市科技馆纳入中国科协全国79家免费开放的科技馆之一;向省财政厅、科技厅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计划”等项目,争取国家和湖北省科普项目29个,奖补资金345万元,有力提高了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致富带头人的科普示范能力。
记者:目前,荆州市科协工作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财政局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支持科协工作?
郑荆陵:首先,我们要加大科协财政资金管理力度,突出财政投入绩效,要重点解决提高科技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要加强科协项目经费的管理,引入绩效评价机制,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办好社会效益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教育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加大对中省项目资金申报的强度,突出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市财政局要紧密配合科协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全市各县市区都有两个以上特色项目获得中省奖补资金支持。通过项目的示范引导,转化推广农业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保护环境、发展生产的能力。
同时,加大科协桥梁纽带作用。最近,省科技厅、财政厅、地税局等近十个厅局纷纷出台了支持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科协要抓住这一历史的契机,充分利用科协团体学术主渠道和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优势,依托企业,紧联高校院所,加强沟通,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