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三级提升”落实学科教学
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以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为主要抓手,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市教育系统以“厚实根基、梯度发展”为原则,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实行科学素养的“三级提升”。
小学阶段强化其一级提升,即:重点落实科学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强化对劳技与手工制作的指导,增强少年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聂利式”的拥有聪颖智慧的好学生。初中阶段为学生科学教育的二级提升时期,重点落实信息技术与理化生三门学科的教学与实验操作,注重与社会生活贴近的理论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并将操作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为三级提升阶段,重在以学分制的考核形式,强化落实以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建设为主的科学教育。
突出三大主题 组织社会实践
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是培育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主题。显性科普知识进校园是其铺垫性工程,科技敞篷车进校园、科普知识展以及科普宣传电子图册是活动的主要形式。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作为一项常规赛事,以电脑绘画、数字摄影等内容为媒介开展,学生广泛参与。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已开展29届,十余项成果获国家级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发明创造的热情。
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是培育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主题。我们高度注重以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以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以及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实践课程,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以实感体验。
系列环保教育活动,是培育学生科学素质的鲜明主题。坚持开展包括学生发明展示和比赛、航模比赛、机器人制作比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活动,营造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全市每年常规组织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关爱母亲河”和“节约每一滴水”等各项主题环保活动,年回收废旧电池8000余枚、学期节约用水10万余吨。
构建科学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制发并认真实施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严禁学校挤占科学教育课课时,并以常规督查与随机暗访的工作机制以保证各校科学教育课程的落实。
构建科学教师培训工作机制。以开展新一轮师资培训为契机,组织300余名教师参加省级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培训,并层层开展培训,构建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技创新奖励评比机制。坚持开展县、乡(镇)、校三级科学教育教研活动,学科赛课和技能比赛,丰富科学教育的活动载体。